國際產業動態
黃斑部病變有救 台灣團隊大突破
2017-11-17

【自由時報  2017-11-17  記者林惠琴】

黃斑部病變有救了!台灣研究團隊在視網膜細胞自體再生領域有新突破,利用自體血液發展出多功能的萬能幹細胞,可進而分化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與「神經節細胞」,未來可望植入患者眼中替代病變組織,有機會重見光明、不再霧煞煞。

國內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有約十%至十五%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其中約三十%、五萬至十萬人會隨病程發展,導致視網膜及感光細胞產生不可逆的退化,最後喪失中心視力,目前僅能終身注射藥物延緩惡化,沒有有效治療方式。

在科技部支持下,台北榮總、陽明大學、交通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共同研究,透過採集病患約十CC的血液,以自體細胞重新編程為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且成功將iPS分化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以及3D立體類視網膜組織,再進一步分化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未來可望透過將這些細胞植入患者眼睛,替代視網膜病變位置而改善視力。

3D立體類視網膜 接近人體組織

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基礎醫學科主任邱士華解釋,人類視網膜有十層,包含色素上皮細胞、感光細胞、神經節細胞等,研究團隊發展出的3D立體類視網膜組織,指的是在實驗室培養出接近人體完整的視網膜組織,測試已有初步感光功能,現進入動物實驗階段,可應用於視網膜嚴重受損的患者。

邱士華說,以利用自體幹細胞治療黃斑部病變來說,日本曾有全球首例採集患者皮膚發展出視網膜上皮細胞取代病變組織、使視力回升的例子。而台灣團隊選擇使用血液而非皮膚,不會留疤;此外,結合3D列印組織工程技術,讓成功分化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可生長到對的位置,發展功能性,並進一步形成視神經神經傳導功能結構,更是領先國際。

豬隻實驗成功 將進行人體試驗

邱士華強調,這項研究目前在豬隻實驗上已獲成功,持續追蹤三年,視網膜未出現剝離,且對於光線、顏色的訊號偵測正常,接著積極規劃將進入人體臨床試驗,估計可應用於有黃斑部病變的中重度患者身上。

另外,邱士華補充,目前針對全盲患者已發展電子眼治療,但費用昂貴、能見度有限,以後或許可將前述技術結合電子眼,讓全盲患者已萎縮的視網膜與視神經重新活化,使電子眼療效更佳。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