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醫療照護產業–新世代永續醫療
2024-05-09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永續轉型服務團隊

李介文 執行副總經理

醫療照護產業與ESG整合

隨著永續議題在公眾領域的關注度逐漸提升,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治理(Governance),即ESG也擺脫空泛的論述,成為企業與利害關係人關切的焦點。各產業在永續發展中扮演多樣的角色,例如金融產業針對高碳排放產業制定投融資標準引導降排轉型;跨國的高科技產業則要求上下游供應鏈廠商符合ESG準則,促進永續供應鏈成型;而民生消費性產業除著力於營運減排外,也同時著力提供市場更具永續性的產品與服務。

而與人息息相關的醫療健康產業,ESG也成為關注的焦點。由於醫院、醫學中心、照護機構需要全年無休的運作,並持續維持高標準的衛生環境、提供優良的醫療品質,因此在安全、品質、健康與福祉的優先要求下,醫療健康產業應如何在日常營運中融入永續原則,有效管理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提升資源使用效率,甚至包含醫療品質、醫護人才培育、低碳醫療及永續供應鏈管理等議題,為當前最迫切的挑戰。

從CSR至ESG,醫療產業該如何回應利害關係人的期待

聯合國於2015年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鼓勵各國政府及企業充分衡量自身的優先議題,並依實際情況將具體目標融入政策制定和實際行動計畫中,期望透過國家層面的永續發展目標來帶動各產業永續發展,而不是僅停於CSR層次。

目前國內已有部分醫院、醫學中心發布永續報告書,或透過網站、刊物等媒體來闡述永續作為,但國內總數破百的醫療中心、準醫學中心、醫院與照護機構該如何從回應社會期待的企業社會責任(CSR),提升至回應全體利害關係人關注的多種面向,必須從永續醫療的關鍵原則看起。

圖1 永續醫療發展須回應利害關係人的期待

永續醫療方向

英國醫療服務研究機構(Centre for Sustainable Healthcare)曾針對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這套公費健保系統所面臨的財務、人力與醫療服務困境進行分析與研究,並提出醫療照護系統的「永續四大原則」,包含:

  • 提升自我照護能力透過患者自身,或家人、同居人的幫助完成服藥、換藥與更換敷料等簡易護理,提升患者病識感,預防忽視病徵惡化、導致延誤就醫的憾事發生。在減少就診次數的同時,也能將患者分流至地區性醫療照護機構,同時降低醫院營運的電力、水、醫藥品消耗,實現節能減碳及降低營運開銷的效益。
  • 建立預防性醫療:以穿戴式設備來收集患者生理數據,並透過基於真實世界證據(Real World Evidence, RWE)建立的人工智慧系統,發展預防與預測機制,以預防性醫療來減緩醫院所面臨的急性需求,將急診資源留給需要的患者。
  • 醫療行為調整:藉由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減少無效的醫療行為與藥品之使用,並量化患者的醫療資源投入、追蹤處方籤藥品的使用情形,減少無效醫療和藥物浪費,在兼顧醫療倫理的情況下實現醫療資源節流。
  • 永續採購:永續醫療的價值鏈整合需要上下游供應商的合作,涵蓋藥品、醫療耗材、醫療用氣體、醫療設備等多種領域,甚至負責供應膳食的團膳業者、負責接駁服務的客運業者、與醫院建築本身都是永續拼圖的一塊。上游廠商能以多元方式降低碳足跡,包括導入再生能源、使用可環境降解的包裝材料、耗材原物料等等,而位在下游的醫療照護機構應考慮到營運廢棄物減量、低碳綠色建築的實踐、推動遠距醫療、在地綠色採購等議題。在整體價值鏈上,也應共同探討如何降低運輸行為所帶來的碳排放,例如透過虛擬門診和電動車輛等方式,取代現有的通勤、物流模式。

圖2 氣候智慧醫療路徑:供應鏈採購

隨著社會結構轉變,醫療照護產業需要透過智慧化創新促動變革

出生率降低、醫療技術進步、全民健保的幫助,讓國人平均壽命來到 79.84 歲,當人口結構逐漸往頂部推移,台灣將正式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屆時因老化所帶來的各種衰老與慢性疾病,以及須照護的失能人口將大幅增加,對醫療院所、照護機構形成大量的需求,甚至造成醫療資源的分配出現問題。

為實現更有效率的醫療資源利用、減少能源消耗與碳排放,同時盡可能提供所有患者妥善的醫療服務與護理,新世代醫療的理念可透過智慧化的解決方案,與各種創新技術配合,建立兼備永續與韌性的醫療照護產業,實現永續醫療的願景。

圖3 ESG Solution: Climate Smart Healthcare

建構新世代永續醫療

考量到醫療產業的特殊性,病患福祉是其營運的根本基礎,在此基礎之上,為實現永續目標,醫療產業不僅應透過建築與營運的節能管理、供應鏈的永續採購,針對預防醫療、減少醫藥品無效浪費等相關議題,勢必亦將透過創新化與智慧化的管理措施,以建構永續 x 智慧 x 創新 x 韌性的新世代醫療。

(本文章出自勤業眾信《2024 醫療照護產業展望》報告,更多內容可至勤業眾信官網https://www2.deloitte.com/tw/生技醫療產業專區查詢)

本網站中所有資料(包括圖檔及文字檔),著作權皆屬本會所有(除另有註明者,或本會網站連結至外部之網站除外),如有引用,請確實註明出處來源。<完整資訊>
© 2024 Institute for Bi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dustry (IBMI)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115 台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七段508號9樓 電話:(02)2655-8168 傳真:(02)2655-7978